如果你也有工厂化养殖的问题,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生物絮团养殖方法目的是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根据池塘水体每一个阶段元素的异同,按微生物生长的要求向水体中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碳,把水体的的C/N比调节为适合特定的微生物生长需要,从而促进水体中各种自养、异养微生物的繁殖,利用这些微生物分解水体的有机氮、同化无机氮,同时将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等养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再通过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从而起到维持水环境、减少换水量、提升动物免疫力、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
生物絮团的形成
生物絮体是由细菌代谢物中的多碳长分子有机物在微生物之间起桥梁粘合而成的。但是只有在这些细菌代谢物中的长分子物和微生物的比例恰当,才能形成生物絮体。如果微生物太多或者微生物代谢的有机物太少,絮体是很难形成或者絮团会解体的。
影响生物絮团形成和稳定的因素
一、池塘营养物质
1、碳源:碳是组成生物细胞的主要物质,对碳源的需求量较大,一 般BOD5≥100mg/L
2、 氮源:氮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元素,其需要按BOD:N=100:5考虑
3、各种无机盐类
P:按BOD5:N:P=100:5:1考虑,它是微生物需要量*多的无机元素,约占全部无机盐元素的50%,还有K、Ca、F e 、S等等无机元素。
在开放性的、有底泥参加的、不断投料的、大面积的养殖池塘里,以上这些水体的营养素需要配套相应的实验室仪器和相应的专业人员,在不间断的监控条件下才能够相对准确的控制。
二、池塘的理化因素
1、水体的溶解氧:生物絮团的体积越大,则对水体的溶解氧要求越高。这样子溶解氧才能扩散转移到生物絮体内部,否则很容易影响絮团的稳定性。
2、水温:絮团增值的水温*好控制在15~35℃之间 。水温在20~30℃范围,生物絮团效果好,活动旺盛。
当水温<15℃或者>35℃时,生物絮团效果下降,微生物活动减弱。
当水温<5℃或者>45℃时,生物絮团的效果很差。
3、水体的pH值:絮团增值的*佳的pH值为6.5~8.5。
当pH<6.5,丝状菌繁殖。
当pH<4.5,丝状菌占优势。
当pH>9.0,生物絮团的代谢速率会明显下降
4、水体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H2S、CN-、酚等,当水体这些有害气体超过一定浓度时,就可能会破坏细胞结构,抑制代谢。
向池塘大量添加糖蜜不等于生物絮团养殖
通过上面对生物絮团简单介绍,是希望选择生物絮团养殖的时候要考虑到:生物絮团养殖并不仅仅是拼命的往池塘里无依据的加糖蜜。而必须在相应的检验人员和检验仪器监控上面提到的指标基础上进行相对准确的各种营养素的添加计算。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没办法保证生物絮团的稳定性,否则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所以不要把向池塘拼命加糖视为就是生物絮团养殖,或者把生物絮团养殖优点扩大化,没有相应的实验室手段和专业人员*好不要盲目的采取生物絮团养殖方式。
网 | 友 | 问 | 答
问:在室外有藻相会被鱼虾吃掉消化吸收有出路, 在室内菌相没有生物消化吸收,一直存活在水体一旦倒菌很危险,如何收集菌相以及定期清理,使氮脱离水体?
答:室内工厂化养虾,菌相以生物絮团的形式存在,可以检测,用锥形瓶检测絮团占水体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0-20%以内为宜,絮团的出路是对虾采食和排污两条出路,进路是残饵和投放的碳源合成的菌相絮团,当絮团超过以上范围时,估计此时有几个原因,至少要么投料量过多了,要么对虾采食量因各种原因减少了(而投料量维护不变),要么没有及时排污处理,因为10-20%是经验值,随着曝气程度或曝气设备的增强(有的养殖户曝气设备非常的密)则这个范围可以取上限,或可以更多,这是由于增强的曝气可以足够维护这些絮团的存在,但碳源的投放量也要相应增加。
问:在碳源氮源足够情况下,除了自然产生絮团,如何促进絮团产生,或者说在水中投放一种东西, 菌类会马上积聚起来?
答:没有自然产生的絮团,都是精心维护的结果,所谓自然产生的絮团只是凑巧在无意间维护得好得来的;工厂化养殖模式,需要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精心的培育,这其中*大的知识就是全价营养知识,即营养要全面还得与养殖模式(特别是曝气程度)相匹配;
要形成丰富而稳定的生物絮团(注意在这里稳定比丰富更重要),除了光投放碳源和氮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碳源氮源之外,还要求有合理的碳氮比,而不是毫无目的和毫无定量的投放,工厂化养殖池的碳氮比只有6左右,而我们要求的理想的工厂化池子的碳氮比是15:1,所以,得用比较高的碳氮比的“发酵碳肥”或速效碳源;
还得需要微生物所需要的其他辅助营养,例如复合微量元素,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常量元素)等的支持,以及曝气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得注意菌相的多样化,即菌种菌株的多样化,单一的菌相,或某一种菌占**优势的则比较难形成稳定的絮团(特别是避免一次性投入大量的霸道的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霸道的菌种,因为它几乎不需要太苛刻的营养就能生长,与其他菌种争夺有限的营养,它是微生物领域常用的工程菌株,就是因为它在有氧条件下繁殖速度快,对营养要求不苛刻,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它能轻易竞争掉水体中的营养,让其他菌长不起来,我们往往遇到大量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后,马上就营养枯竭,然后发生的是因为营养枯竭而倒菌,氨氮亚盐迅速上升等现象;
所以,*后强调一下:要形成稳定和丰富的生物絮团,要有如下要素:
1.足够的碳源:有速效碳源(糖类),但这*好采用24小时流加滴定法,加入到池子中,因为速效碳源进入水体后,特别是这种生物絮团的池子中后,会迅速被消耗掉,维持不了多久的时间,马上也会因为碳源单一和枯竭而倒菌;所以,建议24小时流加滴定法添加于池子中,即把一天的糖碳源溶解于一个塑料桶中,装一个阀门,开启一点点阀门,让其慢慢滴下来;还有就是缓释碳源,例如“发酵米糠液肥”,“发酵麦麸液肥”,“发酵玉米液”,“液态发酵麦麸玉米水肥”“固态发酵麦麸水肥”吊袋等,缓释碳源显然是更好的碳源,对于工厂化养殖池来说,需要较高的碳氮比,所以,建议用“固态发酵麦麸水肥”吊袋处理比较好,或“液态发酵麦麸玉米水肥”也行,用量也就是10-20克或毫升/立方米水体/天的用量;因为加了玉米粉后的碳氮比比较高,玉米粉的碳氮比达到90,而米糠麦麸的碳氮比只有22:1;所以,要掺玉米粉一起发酵的为好;
2.氮源。没有必要额外投放氮源,因为工厂化养殖池中,本身的残饵和粪便就是氮源,已经足够多的了,多到造成总氮超标,造成氨氮亚盐超标,所以,不需要人工投放氮源;
3.复合微量元素,复合维生素营养等。要从市场上购买类似的品牌产品来投放;或用产蛋家禽的预混料也可以(微量元素,维生素,钙磷等都有了),用量为2克/立方米左右,可以隔几天投放一次以进行补充,因为实际上这种产品是用来应急补充的,水体中粪便和残饵中的微量元素是比较丰富的,主要缺少的还是维生素,为什么维生素类比较缺少呢,这是因为鱼虾饲料是经过高温制粒的,在高温制粒过程中,维生素是热敏物质,大多会失活,所以,建议多补充维生素类;
4、要用低耗氧的复合菌株,不要让水体菌相单一化。
答:作为一名水产养殖者,不论是养鱼还是养虾,都需要用一些微生物菌类制剂来调水,改善养殖鱼虾的肠胃消化。
以我们自身的条件,能够培育的菌类也只有乳酸菌和光合菌两类,剩余的几种其实是培育不出来的。
乳酸菌是一类厌氧型的微生物,是比较好培养的,因为乳酸菌的培育类似于泡菜的制作。乳酸菌的生长环境一般是无氧,乳酸菌菌种,糖类等有机物质,水,微量无机盐,室温。具体的制作方法是:首先找一个密闭的容器,以五十升为例,加入四十五升干净的水,*好用煮沸过冷却后的无菌水,然后加入十公斤的红糖,一斤左右的营养盐,一斤乳酸菌菌种搅拌均匀,密闭封好,然后放在阴凉黑暗的地方半个月左右就可以用了。
可以用来直接泼洒,针对池塘pH偏高,水浓水脏等状况。一般隔天一次,连续三到四次,一亩水面一米水深十斤。降pH值,调水的效果是不错的。
光合菌,生长环境:有光照,无机盐,水,菌种,室温,半封闭环境等。它和乳酸菌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有机物质,因为光合菌是一类自养型微生物。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地面挖一个面积五平方,深一米的池子,用一整块薄膜纸铺好,然后加半米深的无菌水,一百斤营养盐,十斤菌种(或者五十升光合菌水剂),然后用一张无色透明的薄膜纸盖好,基本半个月以后就可以直接拿起来用了,一般用来瘦水,分解有机质,效果是不错的,针对有不多蓝藻的池塘,每隔一天泼洒一次,一次一亩一米水深十斤,四五次,蓝藻会明显减少,甚至没有了,效果很不错。
芽孢杆菌,是一类耗氧异养微生物,它的生长条件需求比较高,需要用特定的微生物培养基才能培养出来,不同于上面两种微生物那么随意的培养出来,很多养殖户培养出来的芽孢杆菌液体是没有芽孢杆菌的,因此建议直接购买产品。
EM菌,是一类分解水体有机质无机物的菌群,基本包括了常见的菌类,可以说,目前能够培育出纯正的EM菌的技术国内还没有攻克,这个技术还停留在日本,国内的EM菌都是不纯的,可想而知,我们养殖户的条件没够培育EM菌吗?充其量培育成乳酸菌了。
综上可以知道,自己培点乳酸菌,光合菌还是可行的,毕竟成本不大,但这也只针对大型的养殖户,小养殖户没有必要,因为本身自己也用不了多少,可以直接买大厂家的成品实用,效果好,质量相对而言有保障。